导语:
2019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提升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梳理2019年党的建设大事记,盘点一年以来我们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的重要部署。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深邃的历史洞察、强烈的责任担当深刻揭示了强党之路、强国之路、复兴之路。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一年来,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阐释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2、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从今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普遍达到了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10月,召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4、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推进各项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2019年1月31日,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意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对新形势下党的政治建设各方面工作进行了部署,对于更好地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7月召开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5、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 做好新时代干部工作
我们党历来重视选拔、考核干部。去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今年3月,修订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党政领导干部必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做好新时代干部考核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内容、机制、方式和责任追究等,进行了规范和完善。
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今后5年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措施。
6、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并启动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为基层减负,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思想教育,着力解决党性不纯、政绩观错位的问题;严格控制层层发文、层层开会,着力解决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的问题;加强计划管理和监督实施,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着力解决干部不敢担当作为的问题。
7、巩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 继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
按照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大统的力度、明确改的章法、做好人的工作、执行严的纪律,短短一年多时间,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总体完成,取得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7月5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效和宝贵经验,并对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要求认真总结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效和宝贵经验,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继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月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进一步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
8、全面提升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今年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审议了《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规范了党的各级各类组织的产生和职责;重点制定了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法规;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为新时期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提供了遵循。
9、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为了加强党对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规范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工作,中办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聚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既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又贯彻“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中办国办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责不力、泛化简单化等问题,《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为党的问责工作提供了制度遵循。用制度发声,用制度立规,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0、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党内法规制定质量和执行力度
1月,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为党领导政法工作提供基本遵循。4月,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对解决党组设立和运行中的问题、强化党组工作的制度保障,具有重要作用。6月,印发《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以刚性的法规制度为全党开展宣传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和支撑。为进一步提高党内法规制定质量和执行力度,党中央对2012年印发的《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予以修订,同时制定《执规责任制规定》。这3部党内法规出台后,连同近年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开展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解释工作规定》等法规文件,对党内法规工作进行了全链条的制度规范。
11、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2019年1月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各地主动担当作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松劲、不停歇,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认真履职尽责,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据统计,截至11月,中纪委网站今年以来发布了40余条中管干部案件消息,其中22人为首次被通报,10余名省部级干部为在任上落马……严厉查处的背后,是中央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勇气,是全面从严治党实效性的不断提升。
12、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今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方式、程序等作出规范,为加强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党员队伍建设方面一部基础主干法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最新成果。11月,中办印发《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明确了今后5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对于提高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实现党伟大执政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弘扬爱国奉献精神 汇聚天下英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42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各地积极制定人才政策,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落实人才队伍建设的行动计划,全面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健全以使用和效用为导向,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